核磁共振新招治尾气
《云南信息报》(1999年8月31日C4版)
    
 
    技术实力促使厂家敢于试车,现场检测 

      本版7月份曾对昆明市汽车尾气治理作过报道,阐述了我市在尾气治理方面尚存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广大车主的关注,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记者只提出了有关问题而没有推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则事出有因。记者曾在一些资料中得知在山东、陕西、新疆以及北京等地有一种治理尾气的“新招”,虽经多方打听,仍不知其“招”新在何处。真实无巧不成书,本报的话题因来了记者寻觅已久的“她”,初一了解,“她”竟是一种燃油添加剂,让人有些失落,如今的街头,哪里买不到添加剂。与其他技术不同的是,这项号称“核磁共振”的技术居然敢于征集各种车辆来一试身手,一展其神气的“高科技”魅力,这一举措不但激起了本报记者的兴趣,而且同城媒体也甚有心思观其效果,看来大伙都在寻觅一种真正的尾气治理办法。 

测试结果让人感到了尾气治理的希望 

    经过征集,共有19辆车参加了检测活动,在昆明市机动车安全性能第九检测站的协助下,一些因为尾气被迫和路检点捉迷藏的车开进了第九检测站。车型有夏利轿车、长安面包车、捷达、桑塔纳、尼桑风度、拉达等数种。里程数则由20多万公里到几千公里不等。为了现实其治理功效的客观性,在加入其添加剂前则测其尾气排放状况。在各媒体的目视下,对每一辆车的初检结果均做详细记录,19辆车中,初检达到现有排放标准的有6辆车,其余车辆则要么是CO,要么是HC或者二者均不合格。其中有一辆车安装了净化器,但初检仍无法达标,而在场的车主,检测人员则认为此现象并不少见。因为只有半天测试时间,而要在这半天中尽量得到积极效应,厂家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在加入添加剂前应更换机油并清洗油路。从最后的检测结果看,果然是那些达到要求的被检车辆产生的效应最明显,有几辆车则因为没有按要求做,复检结果则高于初检,对此,有关人士解释道:这实际上是加入添加剂后车辆正在排积炭,这类情况持续到一定时候就会得到积极结果。 

    鱼贯而入的19辆车在被加入添加剂后,跑上30公里后,回头复测。其结果不但让在场的各媒体记者称奇,就连见识多广的尾气检测人员也认为其效果不错,一些车主则再次索要这一产品,有的人干脆买上一瓶,满意而去。 

    总的测试结果现实,多数车辆在CO和HC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降,由此可见,这一“大胆”的试车活动确是因为产品的“艺高”。 

    目前我市的尾气治理方式在某些方面显得比较尴尬,由此,业内人士指出,应扩大尾气治理的渠道,采用那些切实可行的技术。 

    据国家机械局有关人士透露,从明年开始,全国将统一实行相当于欧洲一号的新排放标准。具体而言,它是欧洲1992—1993年执行的用于控制3吨以下轻型汽车排放标准,怠速下,其CO的排放不超过1%,HC不超过200ppm;高怠速下,CO则不超过0.7%。这样的排放标准如果在我市执行,有关人士认为,90%的车辆因此而无法上路,别说欧一标准了,就是现在的标准,仍有60—70%的车辆会在年检中无法达标,这些车年检时如果不调校,仅尾气排放这一关就可以限制数万辆车的上路。但目前加装的净化器让众多车主失望,因此,在治理尾气的办法上应值得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探究。日前,从国家环保局传来的消息说,各地方环保部门不得强制要求认定。不少车主认为,只要真能治理尾气,政府有关部门不要排除那些有实在效果的治污办法。 

    目前,昆明市的尾气治理工作正在深入进行,但有关人士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脆弱的技术实力、疲软的消费市场与严格却不完善的政策限制之间的矛盾。我市目前安装净化装置多为二元净化器,而生产这些器材的厂家的技术实力令人怀疑,尤其是这些装置是在没有经过匹配试验的情况下贸然安装,尾气排放仍不一定能达标。这一状况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充分重视,车主白花一笔为数不小的钱,虽然获得了尾气排放达标的证明,但难免有走过场之嫌。据了解,有相当部分车主在安装了净化器后尾气仍没变化但车况却下降了,这样事与愿违的状况让车主治理尾气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第二是复杂车况与政策一刀切之间的矛盾。在用车的车况非常复杂,如果用统一的政策去严格要求,不充分考虑每辆车的具体情况,一旦尾气排放不达标,就统统安装上一个净化器,这样的治理结果让人感到怀疑,所装净化器则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成“短命鬼”。

 
 
作者:陈实

摘自:云南信息报

更多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