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花落核磁共振成像鼻祖 | ||
晶报 2003年10月07日 06:49 | ||
核磁共振造福人类 学院诺贝尔奖评委团在解释两人获奖理由时指出:“他们用核磁共振做出了潜伏疾病的发现,这代表了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 这两位科学家的成果对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问世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劳特布尔与曼斯菲尔德的发现使得现代核磁共振诊断手段的产生,这一方法可以产生人体器官的三维图象。核磁共振检查已经代替了穿刺检查,它减少了数千万患者术前检查的危险和不便。 评委团指出:“核磁共振技术对于获取脑部和脊髓详细图像具有价值,它对于癌症的诊断、治疗十分重要。” 两位科学家将分享共130万美元的奖金。两鼻祖奠定MRI基础早在1946年美国科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和爱德华·珀塞尔首先发现了核磁共振现象,因此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至此,核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如何把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成像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问题。 直到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发现在稳定磁场中物体释放出的电磁波可以绘制物体某个截面的内部图像。 随后,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又进一步发现不均匀磁场的快速变化可以使上述方法更快地绘制成物体内部结构图像。 在这两位科学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仪于20世纪80年代初问世,为避免人们把这种技术误解为核技术,科学家将其命名为“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宗合) ■资料 核磁共振成像仪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对身体没有损害的前提下,快速地获得患者身体内部结构的高精确度立体图像。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诊断以前无法诊断的疾病,特别是脑和脊髓部位的病变;可以为患者需要手术的部位准确定位,尤其是为脑手术定位;可以更准确地跟踪患者体内的癌变情况。此外,这种技术无需直接接触患者身体,因而可以减轻痛苦。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仪在全世界得到初步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之一。2002年,全世界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共有2.2万台,共进行了约6000万人次的检查。(综合) 声音 “我想每个科学家都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被挑选出来获得这样一个荣誉。但我必须承认,就个人而言,几年前我就很想得到它了,但总是擦肩而过。”———曼斯菲尔德 “我听到过各种猜测,但现实仍令我惊讶。”———劳特布尔 ■档案 保罗·劳特布尔 1929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小城悉尼,1951年获凯斯理工学院理学士,1962年获费城匹兹堡大学化学博士。1963年至1984年间,劳特布尔作为化学和放射学系教授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期间,他致力于核磁共振光谱学及其应用的研究。劳特布尔还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推广应用到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领域。1985年至今,他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医学核磁共振实验室主任。 彼得·曼斯菲尔德 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59年获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理学士,1962年获伦敦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2年到1964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助理研究员,1964年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系担任讲师,现为该大学物理系教授。他进一步发展了有关在稳定磁场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场的理论,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从理论到应用奠定了基础。  |
||
作者: | ||
摘自:晶报 |
更多 | |
返回主页![]() |